1976年,长江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,江水升高,清烈公祠缘此由秭归县人民政府将其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,重更名屈原祠。由于秭归县地处长江三峡工程坝上库首,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,屈原祠也在淹没之列。1998年9月28日,与三峡工程仅千米之距的秭归新县城建成,秭归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迁移至新县城。三峡工程的蓄水139米水位后,对长江三峡著名景点湖北秭归的屈原祠影响不大,随着三峡工程的再度蓄水,它作为“三峡移民”经历了又一次搬迁,东迁至新县城茅坪镇的凤凰山。
屈原祠历经千年有余,饱经岁月风霜,几次迁徙,数次修缮重建,充分显示了屈原爱国爱民精神流芳百世,千古不朽,也充分展示出世人尤其是屈原故里的人们,对屈原世代怀念的不灭之情。如今,屈原祠既是人们纪念屈原的地方,也是对世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,还是中外游客游览三峡必到之地。
进入屈原祠的大门,一眼就看到千年矮树植成的“求索”二字。这郁郁葱葱的“求索”二字,象征着屈原精神万古长青。拾级而上,便能看到低头沉思的伟大诗人屈原仿佛迎面徐徐而来,仰观铜像,会感到一种立于圣哲灵感美的心灵振撼!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“长大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”“欲横奔而失路兮,坚志而不忍。”“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,固将愁苦而终穷”的思想与性格而设计铸造。头微低,眉宇紧锁,体稍前倾,迈动右脚,提起左手,两袖生风,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。远古的风,轻轻地掀动着青铜屈原的衣角,今日悠远的白云,努力拭去屈原岁月的沧凉,却抹不去屈原满目的惆怅。铜像两侧,建有东西碑廊,镌刻着屈原《离骚》等许多著名诗集和一些历代诗人墨客赞誉屈原的诗句,徜徉于此,顿生万丈豪情!
整体建筑气势磅礴,耸立脊下饰飞凤。天明堂下为松鹤延年,两旁为麒麟吐玉书,墙面花边为卷草、汉纹等。整个彩绘以红、黄、绿、蓝四色调配,相映生辉。屈原衣冠冢也称屈原墓,随屈原祠迁徙而建,占地120平方米。墓上青狮白象,鱼吻翘尾,墓前拜台,香炉正中,供凭吊屈原燃烧香火之用。墓前两侧一对明代大石狮,凸眼阔口,威风凛凛。墓中有一通道,透过石门可窥见一红漆古棺悬吊其内,棺被一巨大莲花石座所托,俗称“屈原吊棺”。
屈原祠依山面江,景色秀美。由此地南眺,大江南岸诸峰历历在目。每逢端午佳节,这里都举办龙舟竞渡。届时,江上彩舟如梭,岸上游人如织,热闹异常,别有一番盛况。
屈原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。屈原文学,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。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怎么也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,他只好退而求其次。他痛苦地沉吟着,在自己思想的墙壁上,凿通了一个洞,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,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殿堂。